101048058_1659233376

雪落无声花飞絮

          
  


一天的小雨,晚上忽然有雪飘来。我裹紧衣服赶紧下楼,灰蒙蒙的天空下雪花儿像尘似沙,倏忽间,一团团,一簇簇纵情地飞转升腾,这般扬扬洒洒,这样临风飘举。
     雪落无声,落到了小路上,铺就了一条洁白的地毯;落到了小园里,沾上了枯草残枝;落到了小径旁的香樟树上,微风轻轻一吹,一片一片的雪花随着摇曳的枝叶纷落。看哪,飞舞的精灵一会儿曼舞轻扬,一会儿纵情飞洒。一会似顽皮的孩童,和我捉着迷藏,钻到我的衣衫里;一会儿又像沉静的美人,羞涩地亲吻着我的脸颊。丝丝清凉,丝丝甘甜。  
携着片片雪花漫步在香樟树下,任凭它们飞旋洒落。漫天的雪花,好似厚积着冬日的琼浆,想要唤醒还未完全复苏的大地吗?又像似追随着春天的脚步,早早而来看看藏着的青青草色。也许要让冬天华美的绝唱在这个静悄悄的夜晚上演,好像要把曼妙的倩影,留在昨日圣洁的记忆里;抑或是踏着春天的圆舞曲,带来了春的问候。  
     是啊,这个冬天不见雪花儿,只有疯狂的病毒在大江南北肆虐;这个年静悄悄儿,举国上下,在与病毒抗争;这个早春还很冷,无数个家庭还在悲伤与泪水中度着;这个晚上雪花儿似乎在千呼万唤中激情登场。倏忽间飘飘洒洒,在天宇间弥散,细密而柔曼,纷至沓来。看哪,香樟树上顶起了一髻髻儿白花;远处房屋上也洒落着雪花。  
     在昏黄的灯光里,看着飞舞的雪花,宛若置身在圣洁的童话世界里。踏雪留痕,不仅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亦留下了一片纯净的心绪。 
 要不是最近不能随便出来,我就去河塘边走走了,每年都到那里拍雪景,可今晚只能想象河畔枯败的柳枝上也一定沾着些雪花,就像为它们着上了一层外衣,似乎干硬的身躯有了丝丝温度。那紧紧贴着地面的枯黄色小草,这会儿也是半黄半青半白,洁白的雪花给低矮的小草镶了一道银边儿。大片大片的雪花间泛着青草的鹅黄,仿若给小草儿注入了琼浆仙露,不远的时日就会更加绿意葱茏了。河面上呢,灵动的水纹,亦和飘落的雪花融合在一起了。渐渐地,雪花在河中央不见了踪影,也许去追寻小河叮咚作响的美妙乐音,幻想着春水的泠泠淙淙了。  
在楼下拍了几张照片,上楼又凭窗而立。小宝儿也好奇地瞅着外面的世界,如若明儿有厚厚的积雪,看来也不能带多多去玩雪了。  
     此刻夜深了,眺望远处的房屋,已经铺上了厚厚的雪了。不知会不会一夜过来梨花开呢。  
     蓦地想到鲁迅笔下的雪,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而这里的雪既有江南雪的温润,又有朔方雪的气势,它们是富有变化的,是灵动而诗情的。它们紧紧拽住季节的衣角,踏春而来。不知夜半是否会和着雨花,混夹着一起。但我相信雪花儿,是雨的精魂,它们再也不是鲁迅笔下孤独的雪。  
不管怎样,这个初春终于携来了朵朵圣洁的雪花,让冷寂的日子里,有了诗意和温润。曼舞的精灵,令这个季节有了温度和希冀。但愿风儿能为武汉、孝感、黄石等疫情严重的地方捎去千朵万朵雪花儿,待到雪化时,祖国大地又能回到纯净的世界里。浏览朋友圈,竟然看到小美女已经堆了个雪人,好温暖,借用一下了。  
     夜深了,雪似乎已止,可今晚有雪飘过足矣,可以枕着片片雪花儿安然入眠。尽管没有听到大雪压青松的咯吱咯吱的声响,可我听到它柔嫩的心房缓缓跃动的音律。雪落无声花飞絮,朵朵飘至我的梦里了......


【朗诵者简介】陈羌,盐城市亭湖大洋湾读书社创办人。以“声“为媒,以“诵”会友,在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凭借对朗诵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长期活跃在各大朗诵艺术交流的舞台,作品散见各微信公众平台。

那年花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瓢城。每年谷雨前后,小城里的人们纷纷前往便仓观赏枯枝牡丹。第一次去牡丹园,是2002年,来盐第二个年头。时隔十二年,那年春天,带妈妈去了。记得一大早载着她,一路上阳光灿烂,大片大片的麦田,随风涌起一层层麦浪。满眼是透碧的绿。沿路修剪齐整的园圃,呈现出各种鲜明的色彩。 听说枯枝牡丹有灵性,很多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花开花落,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如期绽放美丽的笑靥。一带母亲去饱饱眼福,二来祈愿她老人家身体好起来。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沿着新国道,然后走乡村小道,一下就拐进小镇了。原来牡丹园就坐落在镇中心。

  

进入园内,一阵阵芳香扑面而来。紧靠大门的是一座雕塑,未来得及细细观赏,搀着母亲直奔左边的花园。凑近身体,轻轻儿嗅着。和母亲在一朵硕大的牡丹花前,留下了第一抹灿烂的笑容。远远望去天香亭,四周被围了起来。第一次去牡丹园,就那么一座园子。十多年来已扩展成了几倍大。先看眼前的小花小草吧。顺着曲折的小道,来到一处静谧的地带,一树洁白的满天星挨挨挤挤在一起,细小而别致,在嫩叶之间密布着。一旁是高高的芭蕉树。再往前走,看到满树乳白色的球状花朵,长长短短的枝条,托着密密的花朵,向四周延伸,拓展成硕大的造型,静观才知是美丽的琼花。
 

  
站在一树花下,仰望千朵万朵花儿,嗅着淡雅的气息。原来牡丹园不只是有牡丹花。走过一段密密的石子路,终于来到天香亭。呵,久违了。这些都是几百年树龄的牡丹,上方都用密密的网罩住了。因为热得快,牡丹悄悄儿在谷雨前就绽放了。虽然没有想像的茂盛,可依然看到了美艳的牡丹。特别是看到了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赵粉、紫袍,着实惊喜。    
在密密的枝叶间,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有的热烈地绽放着。紫色的高贵,粉的柔美,多想摘一朵,可我知道只能远观,不可亵玩。赵粉和紫袍是最珍贵的。据说是卞氏家人从西安移植苏州,后又被移到便仓,才有了如今的枯枝牡丹。卞氏始祖取红白两色牡丹之意是要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廉。原来卞氏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带回红白两色牡丹是为了警示自己和后人。正在园里拍摄专题的记者在镜头前娓娓道来。原来有关枯枝牡丹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奇闻。最感兴趣的是有关《镜花缘》中记载的:唐代武则天为了庆贺登基,责令百花隆冬齐放,唯有牡丹仙子玩误御旨,引怒武后,遂将宫中二千株牡丹用火炙烤,以成枯枝。最奇特的是枝梗干枯而花开鲜艳,外表看上去十分干燥的枯枝之上却能开放美丽的花朵,如果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烈火之中,枯枝会如干柴一般,顿时就可以烧着。神奇而美丽的牡丹哦。    我一边听解说,一边给妈妈左拍右拍,老人家面含微笑,似乎忘记了病痛。记者见了,也过来采访妈妈,妈妈第一次面对镜头,一个劲儿说好看、开心。    
玩得累了,就陪妈妈在台阶上、或者石凳上坐坐,喝点水,吃些水果,看如织的人流,听听风,闻闻花香...... 带着对枯枝牡丹喜爱和不舍,告别了天香亭,穿过花雨廊,来到了墨香阁,在门外竟然看到了三棵五谷树,原来是农家苑主人张先生爱心捐赠的。我曾到他的荷花池欣赏过风姿绰约的荷花,也曾在他的园内,看到他亲手栽种的五谷树。这可是奇异的树木,每年结出不同的果实。如果结出了谷穗,意味着将是个丰收年。五谷树为牡丹园带来了生趣。我们开心地拍下一张张照片。和妈妈又拐向右侧,这里是一片竹林。阳光穿过树梢,投下斑驳的树影,冲天的竹枝在清风里发出阵阵声响。就这样随心所欲慢慢行走、观看,聆听一切美妙。
     
那个春日黄昏,载着妈妈快乐归来,还没有等到来年春天,那年冬天妈妈离世了。2015年至去年,我每年都去,已七上牡丹园。每次去,在妈妈坐过的台阶上坐坐,沿着我们曾走过的线路慢慢儿走着、看着、想着,妄想能寻觅到妈妈的身影。今天谷雨至,阴雨绵绵,我在家,翻出那些年的照片,妈妈微笑的面庞里,藏着一个个美好心愿。花神依然那样凝眸。的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想象沾着雨滴的牡丹花,那如云的琼花在雨中怒放的样儿。想象晴朗的天空下,花影婆娑,花香弥漫。且当再一次带着妈妈云游了......


西


那年暑假去了西部一趟,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晨曦里的鸣沙山,像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第一次骑上骆驼,紧张与好奇。不知哪来的一股劲,黑暗中登上了山顶,在那个朗润的清晨,眺望远方,看太阳喷涌而出。那份欣喜与激动,时常荡涤着心扉。还有神秘的敦煌莫高窟,清凌凌、蓝汪汪的青海湖,仿若就在昨天,枕着青海湖的雪花,在它的晨风里走过春秋冬夏。
      记得那天起身赶第一班南京,快到南京得知班车可以顺带我们去机场,顿感轻松。刚到南京,绵绵的雨丝飘来,窗外的梧桐树从眼前掠过,捎来浓浓的绿意。办好登机牌,一眼看到金陵鸭血粉丝汤,姐妹俩坐下边吃边聊。时间还早,我们不紧不慢顺利通过安检,在候机室小憩看风景。静等兰州航班,开启我们西美之旅。

第一站到了素有彩虹之乡的土族自治县,在那里得到了最尊贵的欢迎,当地土族人向我们敬献了哈达,还敬了青稞酒。热情的土族姑娘小伙子向我们展示了土家名族服饰,并表演了歌舞。品尝了土家特色菜肴,顶着烈日来到黄教宗师宗喀巴的诞生地塔尔寺。顿感神秘与庄重。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欣赏到了寺内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和壁画。第二天一早从西宁前往张掖,翻越达坂山,途径门源,穿越绵长的祁连山脉。沿着盘山公路,有一种触摸云端的感觉。高原蓝得透彻,一线悠长的云从蓝天划过。变化多端的云彩,从这个山头移至另一座山峰。突然远远地看到高天下几座雪山,阳光朗照下的雪山,云雾缭绕起来。一路草地上、峭壁处还看到成群的牦牛、山羊,它们悠闲地依附着大山。山路十八弯,弯弯有风景。    
历经近九个小时终于抵达河西走廊中段张掖临泽,远远望去,彩色丹霞地貌,像是大自然用巨大的画笔涂抹成的一幅幅画卷。先后登上四座观景台眺望,数以万计的悬崖山峦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夕阳映衬下,令眼前的山脉更有了棱角与神采。不得不惊叹自然的神奇与伟力!从张掖出发经过茫茫戈壁,来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曾在八达岭领略过长城的雄伟气势,此刻站在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聆听历史的回音。虽然没有了刀光剑影和战马嘶鸣,可依然感到壁垒森严。阳光下矗立于大漠边缘的嘉峪关,更显得雄壮非凡。    
      晚上入住敦煌,第二天早上四点多直奔鸣沙山。满天的星斗,镶嵌在深蓝的天空。昏暗中终于登上了鸣沙山。天渐渐儿放亮,隐约看到起伏的沙峰。不久太阳露出小半脸儿,一会喷涌而出。欢呼声中我们开始滑沙。仿佛头顶着蓝天,置身在云端,缓缓地在明晃晃的沙里行进。远处一列列驼队,行进在沙漠里,宛似一幅幅移动的画卷!在莫高窟有幸观看了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第17窟的藏经洞,第55窟三佛组合,第148窟涅槃像。第172窟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用笔讲究对称与透视技巧,场面浩大。第259窟禅定佛,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比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微笑了一千多年。还看了飞天等,让我想到翩翩欲飞的壁画。   

 后来又来到了玉门关,玉门关只是一个土堆,可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沿途是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阳光下蔚蓝的天空,澄碧如洗,这小方盘城,在茫茫的戈壁显得苍苍凉凉。不禁想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这里和阳关曾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的要道。匆匆地把它摄入镜头,而历史的一幕幕得细细去回味。经过玉门关,前往观赏雅丹地貌。四处景观,越往深处,愈加奇特。听说雅丹被称为魔鬼城。如遇到风吹,便鬼声凄厉,风沙漫舞。可我们进入时,一片宁静。阳光虽毒辣些,可抵挡不住前行的脚步。一座座千奇百怪的造型呈现在眼前。像宝塔、像宫殿、像孔雀、像舰队......,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晚上来到敦煌夜市。南区是排排小吃,以手抓羊肉,烤全羊为主。北区是各种小商品,令我惊奇的是不少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有关的雕刻、印章、彩塑等。在雕刻飞天壁画的 一位师傅跟前,询问知道他的作品分线刻和点刻,一幅制作品得花上几天功夫。原来像他一样专注于雕刻的人很多。敦煌是热闹的,宁静的,又是艺术的!从敦煌赶至青海德令哈。沿途翻越当金山,穿过柴达木盆地。茫茫荒漠的戈壁景色似乎有些单调,可在平原住久的我们,不忍错过每一处风光。途径可鲁克湖,见到一片芦苇,虽没有家乡丹顶鹤湿地处芦苇的壮观,可在人烟稀少、荒凉的地方见到这么一片水域,还有偶然飞过的水鸟,随风而来的声响轻柔地打在心里。
在德令哈一家羊肉馆坐下。服务的回族姑娘和撒拉族男孩格外热情,一是老师,一是学生,假期来给亲戚家帮忙的。用他们的话讲是缘份。品尝着特色菜肴,凝眸窗外的灯火,有感西部民风的淳朴。从兰州到西宁,从张掖到敦煌,再到德令哈,虽然疲惫,可一路好温馨。夜幕下的广场舞给这座宁静的城市带来了活力!    
最后一站是青海湖,那天刚过黑马河,就看到远处湛蓝的青海湖。连绵起伏的云朵像是从海面涌上来的朵朵浪花,像山峦,似棉絮,连缀在深蓝的天空下。层层叠叠的山峦,渐渐儿明晰。在辽阔的湖岸,在明晃晃的沙滩,掬一口清澈的湖水。踩在咯吱咯吱响的木板上远眺。

 突然乌云密布,刹那间风起云涌,从娴静变得猛烈。山也灰蒙蒙起来。夜晚枕着雪花就住于青海湖畔,第二天早早儿起身看日出。远处淡蓝的天空下涌起千姿百态的云朵。渐渐儿从水天相接处透出一抹抹霞光。不一会,太阳一纵一纵跃出来,在湖面投下一束光影。身后绵延的小山上铺了薄薄的小雪,像是温柔的云触摸着山的肌肤。转眼间天更高更蓝了,在青海湖的晨光中,仿佛走过了四季!    
 西部之旅是辛劳的,可伴随着更多的是喜悦。一幅幅图画定格在脑海,一组组镜头闪现在眼前。那份欢喜、那份陶醉,无法言表。在心里细数着那一个个美妙的日子......

蝴蝶儿翩翩飞





     喜欢看话剧、舞剧、越剧、黄梅戏,尤爱越剧。看过浙江小百花、上海及南京越剧团演出的很多剧目。可依然最喜欢茅威涛主演的《梁祝》。  
     记得在那个暖意浓浓的冬日,《梁祝》携着翩然飞舞的蝴蝶,伴着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引领我们又一次走进千古绝唱。  
     那天晚上,内港湖的灯火格外璀璨,艺术大剧院内外亦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观众一起涌来。我看见星光下拾级而上的人群中,竟然有手持拐杖的老人。看来越剧已跨越了年龄界限,深受人们的喜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足以打动人们的心。  
     早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享誉海内外,由茅威涛团长领衔主演的经典剧目,更是好评如潮。  

 
     柔美的旋律,“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仿若从天外飘来,大幕徐徐拉开,草桥义结、同窗情谊、十八相送、楼台相会、折扇永诀、化蝶相依,一幕幕直抵心扉。不愧为新版经典剧目,看点十足,两个多小时,悄然而过,现场的观众报以一次又一次掌声。谢幕之时,热心的观众打出了“茅毛姐,盐城人民喜欢您”的标语,并献上了鲜花。很多观众挤到台前,拍摄下一张张珍贵的镜头,记录着永恒的瞬间。  
    一幕幕已经成了美妙的画卷,贮存在记忆深处,可时常想起。一赞细节处理的入微传神,印象最深的是有关祝英台的耳洞,第一幕英台刚离家赶赴杭城求学时,父亲祝员外跟在其后面大声叮嘱别忘了取下耳环。到了三年同窗那出戏,山伯偶然发现英台的耳洞,灵气的英台巧妙地解释为装扮观音的,令大家捧腹大笑。为英台的机智,为山伯的敦厚。二赞《诗经.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反复吟唱,传递了梁祝生死不渝的爱情。

    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妙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三赞舞台设计的唯美浪漫,很喜欢开场就呈现的挨挨挤挤的藤蔓。道具、服饰,样样华美而清新。灯光亦随着剧情变化多端,锦上添花。最后折扇徐徐升起,缤纷的花瓣雨缓缓飘落,翩然飞舞的蝴蝶仿佛穿越了时空,营造了非同凡响的艺术境地。  
     特别是四位主演可圈可点,祝英台的温润细腻、师母的仁慈可亲、祝员外的刚劲洒脱,带来了极其丰厚的艺术享受。尤其是茅威涛演绎的梁山伯,场场有戏,戏戏出彩。一招一式,含蓄传神;一语一腔,气韵悠扬。最欣赏的是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同窗三载,日趋笃厚,如今惜别,彼此是依依不舍,而英台是以身相许,山伯是不解其喻。山伯几次轻轻吐出:去吧。催促英台上路,哪知英台的心事。举手投足间彰显其忠厚淳朴。茅威涛演绎得自然而妙趣,真切而传神。这出戏轻松有趣,而楼台相会,撼天动地,一对真心相恋的人儿,再次相逢却意味着永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山伯的无奈与痴情,深挚与执著被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出《梁祝》,道尽了千百年来的悲情,用越剧的曲调,完美地诠释。诗化的结局,翩翩起舞的蝴蝶,成双成对,飞越了千年。 
     经典是无法复制的,又是无限传承的,今天偶然翻到照片,依然回味不已。仿若看到在缤纷的花瓣雨中,蝴蝶翩然定格......

【朗诵者简介】韩朝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委宣传部文明科科长,爱好写作、朗诵和声乐等。



   【作 家 简 介】

       王初明,盐城市景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盐城市朗诵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自1986年工作以来,业余坚持写作。三次参加全国微散文善文化大赛,均获奖。《想念一座山》等随笔被收入《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平时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点滴,抒写人世间的真善美,丰富提升自我。


敬请关注亭湖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