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享.藏”是亭湖区图书馆2020年打造的本地名家阅读品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邀请亭湖辖区文学艺术界名家,组织开展新书首发、创作分享、作品诵读、文化专题讲座和送红色宣讲、展览等阅读服务下乡等特色活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的是亭湖区图书馆六位小读者单杨岚、蔡欣怡、邢小天、江易成、孙展怡、侯骁端午朗诵作品和亭湖区作家王初明、吕建发创作的端午作品。使少年儿童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散文《端午粽》

               【朗诵者:单杨岚】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 飘 出一股清香。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粘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 肉 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 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朗诵者简介:单杨岚,男,9岁,解放路实验小学,爱好阅读、唱歌,主持】


   浣溪沙·端午

         【作者: 宋 · 苏轼】【朗诵:蔡欣怡】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蔡欣怡, 9岁,聚亨路小学,爱好阅读,唱歌】


       诗歌:《端午节遥想》

          【朗诵:邢小天】 


           一条龙舟,

        从历史的深处划出。

        从此,中华民族的号子声中,

        就多了几分悲壮而激越的韵味。

         楚河的波浪,

        承载着屈子的冤魂。

        让长江的叹息千年不灭,

        让汨罗的祭祀香火永存。

        一粒粽子,

        在咀嚼中品尝清醒与忠诚。

        裹腹的是醇厚的米香,

        营养的却是闪亮的骚文。

         打捞文明史的历史教诲,

         每年与先贤哲人对话一次吧。

         美人啊,请重新展示你清纯的诱惑。

         香草啊,请及时绽放你高洁的奇葩。

       
          一条龙舟,

         在时代的长河中流淌。

         跨越惊涛骇浪的木浆,

         永远翻腾在沉吟的不死魂灵上……
           

               
       【朗诵者简介:邢小天,男,9岁,日月路小学,爱好阅读、朗诵,画画】


          朗诵《端午情》

       【作者:沙尘,朗诵:江易成】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朗诵者简介:江易成,男,9岁,盐城市实验小学,下棋,看书】         

         
   
    诗歌《端午节想你》
      【朗诵者:孙展怡】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朗诵者简介:孙展怡,女,9岁,盐城小学,爱好阅读,旅行】

           

              朗诵《端午的心情》
             【朗诵者:侯骁】


            绿色的粽叶,

            香糯的米,

            浸透挂念。

            沉甸甸,

            粒粒相拥,

            数不清的甜,

            裹紧满满暖暖的祝福。

            象绿色的小船,

            升起绿色的心帆,

            依着一个软绵思念。

            乘五月的暖风,

            悠悠远远,

            驶出我蓄满叮咛的心湖,

            走向你的心岸。
             

           【侯骁,7岁,中海金苹果国际幼儿园,爱好:下棋、看书】

           

                          端   午  的  往  昔

                                       【作者:王初明】


      在我遥远的童年记忆中,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整个家里都弥散着粽叶的清香,妈妈总是笑盈盈地在我手脖上扎起了各色的细线,第二天我穿起粉红色绣花衬衫,让五颜六色的细线在新衬衫的袖口露出来,亮亮的,柔柔的,到学校,几个女生叽叽喳喳地比起来,看谁的颜色漂亮,谁的细线圈数多。一直戴到暑假,仍不愿拿下,手脖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最难忘的还是端午前夕,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小伙伴,一起到灌河的对岸去打粽叶。记得那年的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荣华、荣霞姐妹俩就把我叫起,又去喊了小芸、惠琴等几个好朋友,一起奔跑到灌河边(也叫潮河),荣华比我们大一岁,既然我们都听她的。她说渡船不多,得赶。还好,那天我们赶上了第一班渡船。

       我们几个嘻嘻哈哈的,一路不停,任凭渡船在阔大的水面迎风晃动,任凭河水溅起的水花打湿着我们的衣服,连撑船的大爷也微笑着看着我们,一边让我们小心啊。

      当船靠岸了,我们几个随即狂奔起来,跑累了,才停下歇一会,再一起跑。我第一次到灌河对面,感觉一切都好新奇,荣华姐姐的亲戚在这里住,她姐妹俩是这里的常客,因而很熟悉地形。跟着她们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靠近河岸的柴荡。

   

       远远地就看到大片的粽叶(家乡也叫柴叶),在摇荡着。渐渐地就听到沙沙的声响。好肥硕的粽叶啊。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宽大的粽叶,大片大片的柴叶,我们一下钻进柴荡里,仿佛来到了我们的乐园 。我们一时顾不上打粽叶了,在里面钻来钻去,银铃般的笑声也随之飘荡着。累了就躺下,我第一次躺在这样松软的土地上,好似地毯一样,柔软得让我们都不想起来了。

还是小芸提议,说起来一块踩泥土,看谁踩得深,我们猛地从柴叶丛里钻出来,在一片比较空旷的地方,围成一个圈,手拉着手,蹦着跳着往下踩,慢慢地手松开了,荣霞踩得特别带劲,踩得好深啊,我们都羡慕不已。任凭我们怎样用力踩,这片松软的油泥地,依然恢复了原样儿。

       不知不觉太阳照到了头顶,可在柴荡里,感觉不到热,我们悄悄地找到一处较大的空地,周围被茂密的柴叶包围着,听四处沙沙的声响,柴叶也顺势向一边倾倒,不知是看我们一群顽童来了,它们也想和我们一起玩耍,还是用它们最狂野的身姿、粗放的声音,传递着这份热情。

       顾不上吃随身带的馒头,鸡蛋,鸭蛋,我们开始打起了粽叶,这样厚实的粽叶。纹路如此清晰,又宽又长,颜色远比妈妈在城里买的绿,油亮油亮的,我们小心地打起来,每个人都是这般用心,偶尔有的粽叶顶部打坏了,就不免深深地懊悔,我们彼此都鼓励着,没事,再打小心点儿吧!

 

       在荣华姐姐的指导下,我们把个儿差不多的粽叶一张一张地放在一起,顶部整个一样齐,然后从中间轻轻一弯,用带来的红细线一扎,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篮子中或布袋里。

       顶部有裂缝的我们也舍不得扔下,就把它折成一根根蛇状的叶条,伸进同伴的脖子里、衣襟中、胳肢窝,又是一阵欢腾,最胆小的小芸,总是尖叫不已,好像真的是蛇缠绕着她了。还有的学着妈妈包裹粽子的样,把泥土包进去,当成一个个小粽子,扎在一起,挂在胸前。

       最妙的是荣华姐教我们一圈一圈地把粽叶折叠着,要裹得紧紧的,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小吹机,开始我们几个怎么也裹不好,更不谈能吹响了。看荣华每一个都吹得那样清脆,我们不由得向她索要了,她也好热情地为我们都裹了,一时间,在柴荡里,到处都是我们吹的声响,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吹得带劲。

   

       实在累了,才想起来填一填肚子,随后又打起粽叶来,一边还不忘了再吹几声,呼唤一下同伴,随即是同伴热情的应答。

       眼看太阳快落山了,我们篮子中布袋里已经满满的了,可没有一个想离开的意思,还是姐姐说差不多了,明年再来打,不然赶不上渡船了。我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柴荡。

      渐渐地,晚霞映红了天边,向着那一抹绚烂,我们小心地挎着满满的篮子、提着沉沉的布袋,飞奔起来。总算搭上了最后一班渡船,竟然还是早上的大爷撑船。看着我们一个个乐淘淘的样子,大爷又笑了起来,还不住地夸我们真能干。

       在灌河的潮水里,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收获着一份喜悦。

至今难忘童年那一次端午的美好。宛如一首歌,在我心灵深处慢慢流淌......

   

【作者简介:盐城市景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盐城市朗诵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自1986年工作以来,业余坚持写作。三次参加全国微散文善文化大赛,均获奖。《想念一座山》等随笔被收入《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平时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点滴,抒写人世间的真善美,丰富提升自我。】

伤口﹒端午

【作者:吕建发】




一幅汨罗江,半阙旧河山,

伤怀楚风招魂的哀兮。

郢都那道城破的豁口,

象极了新采粽叶根柄的伤。

层层叠叠的清香伤口,

贯通自赤足脚心到魂魄的殇。

每一片都押着离骚的韵脚。

葬辞入江,鱼龙欢唱,

五色丝线裹不尽祭奠的词章,

溺落的水影,伤疤嵌入云朵。


多年前的南宋,不是端午,

南海崖山海战的残卷里,

一只船和王朝一样传神。

陆秀夫划开峨冠博带,

把幼帝和破碎河山重重包裹,

叶叶悲悯,层层泣血,

十万忠魂弃船蹈海的决绝,

南海上新添一簇撕心裂肺的伤,

汨罗江上,血脉深处,

有悲鸣声起,痛彻天地。


【作者简介】


吕建发, 男,笔名吕品、砚帆。1998年、199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栏目发表诗、词作品70多篇,至今已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和电视媒体共发表诗歌、通讯等1000余篇。2019年诗歌《阳光三章》在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中获金奖(中国散文网主办), 2020年诗歌作品《中国茶 家天下》被“学习强国”刊载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