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和古人一起春游
2020-04-01
探春又名踏春,也是今日的春游,这个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已有。《晋书》中记载着,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结伴春游,唐宋已经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风盛行。先秦是一个奔放的年代,就连孔子也很推崇“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相传先秦的人郊游以“浪漫”闻名,春天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解禁的季节,当时国家还为此特意设定了一个春游节日“巳日”,对于封建礼教严苛的古代来说,唯有春游期间可以暂时废除礼教的禁锢,男女之前可以谈情说爱,自由交往。《诗经》中记载的大量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两情相悦,私定终生的故事时有发生。比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的就是郑国人喜春游,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正是男子寻找真爱的好时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也是春游爱好者,喜欢在竹林下喝酒。“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偕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写诗聚会。会上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这次聚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春游之一。到了唐宋,春游更为盛行,史料中对游春活动的记述颇多,美妙春景里,佳句华章比比皆是:“一年三百六十日,赏心那似春中物。草迷曲坞花满园,东家少年西家出”,春天一到,家家户户的少年都出门探花了,吟诵着唐人施肩吾的这首《春游乐》,就知道当时人们对踏青时节的渴盼;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整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寺、贾公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湖青山绿中,诗人饱览西湖春光,最后才在杨柳荫下意犹未尽地离去;
公元896年,韦庄在鄜州过寒食节,此间他曾外出踏青游春,见到满城杨柳尽是绿色,如青烟般氤氲开来,柳条像是蘸满了绿色的彩笔,画出了春天,故作“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的诗句;
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才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词牌名“踏莎行”的由来也与春游有关。踏莎行,原指春天到郊外自然中踏青,“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相传北宋名相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望着水边鲜嫩的青草,想起了唐代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便作一首新词并谱曲相和。当乐工问起这段词调的名字时,寇准便将之命名为“踏莎行”,这一词牌名便流传下来。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莫辜负大好春光,一起春游吧。
文章来源:武陟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