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世界读书日

读一本好书


品一段人生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黄博士在论文中提到了他的恩师邱浩和照顾他的师母,还有资助他读书的胡叔叔,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得以步步前行,追逐梦想。但我想,这些人之所以愿意无私地帮助他,也正是因为他自己就拥有着向上奋发的力量。人们被这种力量所感染感动,尽可能地伸出援手。说到底,这份光,是他自己点亮的。


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送东阳马生序》,尽管都是在大段大段地回忆苦难。我们读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却并不是痛苦,而是面对苦难依然能够奋发向上的信念,和没有被苦难所压倒的从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快节奏社会,好像开始很少人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翻看品位一本书。在当下这个焦虑遍地,人人躺平,习惯自嘲摸鱼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激励。


世界读书日来临,愿以下三本书可以给追逐理想或身处困顿中的人一些激励。如黄博士般不坠其志,不改其心。归来仍是少年!



01


鲁迅《有间文库:热风》

图片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引自《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图片

这本杂文集,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生前共印十版次。是当时大受欢迎的畅销书,是当时发表在《新青年》上的27篇随感录。鲁迅在题记中说: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在当时,改造前人是困难的。世人接受不了“标新立异”,社会便无改革、无发明、无创造,所以先生寄希望于中国青年。而今读来,仍为之震撼。




02


图片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 引自《谈读书·第一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欧洲旅游期间所写,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刊登的。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特意写给那个时期有着中学程度知识的青年,而且涉猎范围很广,包含了当代青年生活、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很多问题。在亦师亦友的言语之中,看到了他对中国青年的热切关怀。读完书才发现,也许这十二封信,或许不分年龄,有些道理是一生的收益。



03


图片

史铁生《我与地坛》

图片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


—— 引自《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

图片

《我与地坛》初稿写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与地坛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我们总爱说,史铁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可是,哪有一个人在面临身体残缺时,能马上微笑着面对生活呢?从身残到志坚的过程一定充斥着绝望,无助和无穷无尽的自我否定。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总之是一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