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重阳之说,与“九”相关,源自《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在古代,菊花被称为“延寿客”,所以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每一项传统文化习俗背后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重阳节古诗词。每逢重阳节,诗人们登高赋诗,怀念亲人,抒发情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灿烂文化。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古往今来,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孝敬老人是中国孝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个重阳,读孝经,行孝道,让爱的陪伴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