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端”是开端、开始,“午”为炎热的夏天,端午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悬钟馗画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礼。
说起端午的起源,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屈原,然而还有这些历史来源传说你一定不知道。
端午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因此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初五,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反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钱塘江,于五月五日这天显神威,化为涛神,怒潮卷向越国。故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的风俗。
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记载,汉安帝二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十四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而殉其父。故江浙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习俗。
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复国,做了国君,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重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却独独少了介子推,后有人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赶紧派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始终不肯相见,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蔓延,但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最后在一棵柳树下见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抱在一起的尸体。
晋文公懊悔不已,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达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端午节本为古代南方以龙为图腾物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与赛龙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提到端午节,我们眼前一般就会出现众人赛龙舟的场面,耳边传来“嘿呵”的划桨之声,清新的粽子叶的味道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
本书详细介绍了端午的起源传说、食粽文化、基本风俗、各地端午节习俗、龙舟文化的传承、民间赛龙舟习俗……
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端午佳节登高望远,或临江观龙舟竞渡,或遍尝节日美食,愿时光静好,不负岁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