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笔下的天真烂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话尽悲欢离合;
抑或是“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畅饮恣意潇洒。
虽然每一轮月亮都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我们看到得最多的还是月亮代表的团圆、思乡。
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常常被游子们比作思乡的寄托与情绪慰藉的象征。月亮这个意象对中国人来讲,与思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年一度的中秋来临之际,思乡与归家是所有人逃不开的话题,在外漂泊的游子每遇佳节倍思亲。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感情的起起落落,在此时总会被放大,本来无坚不摧的我们也变成了小孩子,想找个人来倾诉。
中秋,你在想家。
家中父母亲人也许不记得你工作的地方叫什么,不记得今明星期几,但是一定会记得几个传统节日的日子,记得中秋要到了,回家吗?饭菜已备,酒水待温,人尤盼归。
中秋,家也在想你。
家是什么? 心归处,就是故乡。 心所依,就是家。 |
《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本书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林少华先生的散文集,是他近年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谁又不是异乡人呢?也许你身在异乡,漂泊无依;也许你感到孤独,即便置身人群之中,心灵的异乡人无处不在。林少华老师的文字抒情意味浓厚,充满智慧与禅意,无处不在暗示着我们——你,要如何才能获得身心安顿?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也许流泪,也许叹息,也许顿悟,但你无法无动于衷。 你从哪里出发?又要到哪里去? 都说从前车马传递书信的年代,一封信,足以让人等得衣带渐宽,一封家书也要翻越千山万水,思念在这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发酵,沉淀,恍如老酒。 如今网络电话通信便利的时代,一条简短的语音,一通视频电话,便利的交通。当阻拦我们归途的距离已不再是问题的时候,莫再让时间拖住了我们团圆的脚步。 无论是在归途,还是远方,一句真诚的问候,中秋快乐! 中秋,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