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图片



所处的时间按古人计算三伏天的方法来看

正处于入伏的关键处




所以此时最主要的气候特点就是“一出一伏”


“一伏”是指小暑处于“入伏”的时候

那么“一出”指的是什么呢?


图片



小暑是南方雨季北方雨季交接、轮替的节点

它的到来预示着长江中下游地区

也就是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即将走向尾声


图片



所以“一出”便是指

此时终于到了南方人期盼已久的“出梅”


图片



而降雨的主战场也从南方逐渐转移至北方


图片



相较于南方温和、续航能力强的梅雨

北方的雷暴雨虽然持续时间较短

但降雨量和降雨方式都显得粗犷的多


图片



虽然降雨小分队大约只在北方

停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图片



但它迅速变天、说下就下的风格

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图片



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往往能达到

北方地区全年降水量的一半


图片



所以旧时北方地区的人们为避免洪涝的发生

一般都会提前做好分流排遣积水的准备工作

以此应对暴雨的突袭


图片



由此可见

虽然小暑排在夏季节气的末端

看起来像一个低调又朴实的收尾工作者

但其实并不是个善茬


图片



它的到来使温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外界的风都变成了热烘烘的温热之风

(小暑三候之一候温风至




这让久居田野的蟋蟀

不得不把家搬到庭院阴凉的墙角,以避夏日暑热

(小暑三候之二候蟋蟀居宇


图片



原本一直蛰居的老鹰

在此时因感受到天气的明显变化


开始借带着小鹰练习捕食的借口

向更凉爽的高空飞去


因此给人留下了此时的鹰都很凶猛的印象

(小暑三候之三候鹰始鸷


图片



那么小暑时节到底有多呢?


 东汉末年的经学家刘熙

早就在他的著作《释名》中为“暑”字做了解释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图片



这段话便可以直接说明此时的温度情况

就像煮东西一样炙热


不过所煮的主体是而已


图片



所以,小暑时节不仅温度在升高

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逐渐增加

人体的体感耐热度因此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身体开始觉得天气过于闷热


图片



按理来说,小暑到来的时候

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已经开始日渐缩短

阴阳学中的阴气也逐渐上涨

可为什么小暑的时候反而更热了呢?


图片



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由北向南移动了

但仍然处于直射北半球的位置

北半球地区所吸收的热量仍然较多

所以气温还在继续上升,并且会越来越高


图片



这种难熬的高温时刻往往会让人体出现

乏力、精神不振等“苦夏”症状


图片



在外卖行业不太发达的古代

古人要在炎炎夏日用乏力的精神状态做饭

自然也成了一种“酷刑”


图片



但热爱美食的中国胃又怎么会向高温低头呢?


聪明的古人早就想好了此时

要做哪些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物

用来解决“苦夏”所带来的

胃口下降、食欲不振等问题


图片



南方地区,也就是长江流域的小伙伴们

此时会用新收获的米、麦等物研磨成粉

制成各种面饼面条

以此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图片



同时也以新做好的面食敬献先祖,以示尊敬

这便是南方民间小暑“食新”的习俗


图片



而对无论什么节日都要吃饺子的北方人来说

一顿开胃解馋的饺子无异于是夏天最好的食物


头伏吃饺子”也就这样成了北方的小暑习俗之一


图片



山东等地的人们

有在小暑当天吃鸡蛋黄瓜的习俗


图片



徐州人则延续了尧舜时期的习俗

即在入伏时吃羊肉

此举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图片



小暑时节气温较高

应当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


此时出汗量较大,身体水分流失较快

适量饮用淡盐水

或食用西瓜、香瓜等当季水果进行水分补充


图片



旧时古人在此时往往用扇子竹席等物辅助

以保证纳凉避暑工作的顺利进行


图片



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

空调明显成为了更多人的纳凉首选


不过出汗后

最好不要直接进入凉爽的空调间内吹冷风

以免因寒风入体而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图片



同时,虽然气温在不断升高

病毒依然有潜伏的可能性

所以一定要多开窗勤通风常消毒


图片


千万不能为了贪凉而长期密闭室内

为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

制造有利的生存条件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