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处第十位 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却也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 古时候 人们就注意到:年年有一天 太阳早早就上班了,而且迟迟不愿下班 公元前七世纪 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 发现这一天正午的影子最短 由此确定了夏至 因为此时太阳高度最大 北半球的我们便感到太阳“正当头顶” 如今我们知道 夏至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 但却不是最热的时候 只因此时的大地正在悄悄积蓄热量 俗话说:“热在三伏” 从夏至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 便能确定头伏、中伏、末伏的时间 那才是真正的暑热天气 等我们感到暑热的时候 北半球的白天已经缩短 日照时间随之减少 阳气也自夏至日后回落 阴气反而逐渐上升 根据生物的习性变化 夏至被古人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 因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随夏至阳气渐衰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 感阴气之生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 此时开始生长冒出水田 另外 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来说 如果天干气燥不下雨 “祈雨”必不可少 若是久雨不晴 人们又会进行“祈晴” 高挂手持扫帚的“扫晴娘”剪纸 希望风和日丽 年复一年 这些农事活动渐被省略 但饮食习惯却被保留 因夏至新麦登场 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广为流传 古时曾有“百家饭”的风俗 据说食之可耐热 后因难于收集 改为到“柏”姓人家求饭 既说到耐热 喝一杯解暑冷饮最为过瘾 在没有冰箱与空调的年代 人们也有办法 地窖中储存着的冰块 就是为了抵抗这炎炎夏日 当然,由于技术受限 古时的冰块也算是奢侈品了 直到有人发现了硝石的秘密 作为制作火药的原料之一 硝石被大量开采 偶然间人们发现其溶于水 有吸热、结冰的现象 此后冰块稀缺的问题解决了 各式各样的冰镇食品纷纷上市 除此之外 姑娘们消夏避伏之时 还会互赠折扇、脂粉等 以借扇生风,引散浊气 现代人消暑的办法可就多了 但最根本的 还是要平心静气 忌暴饮暴食 烈日炎炎可不要贪凉哦 划重点 出门在外多加防范 一定及时接种疫苗 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