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与小暑一样 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它所带来的高温让夏季气温达到了一年的峰值 为夏季的结束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官 古书中记载“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表明了,在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温度计的古代 古人也能感觉到大暑的炙热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在地球上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位置 地跨热带、北温带 其中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东部和南部临海 自北而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由于海陆热力作用的差异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替形成了季风气候 冬季亚洲大陆北部成为冷空气的聚集地 气压高,冷空气自高压中心区向四周辐散 冬季受内陆干冷气流的影响 形成天气寒冷、干燥少雨的天气 夏季,陆地上形成低气压 而凉爽的海洋上则是高气压 南方海洋上高气压流向大陆低气压 陆地受到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逐步形成高温、潮湿天气 《通纬·孝经援神契》说: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 望后为大也” 这样的气候特点在大暑到来之际发挥到了极致 此时正逢雨热同季 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 所以与夏季前期还是稍微干燥的暑热相比 大暑的热会因为空气湿度的增加 而显得更像是在湿气蒸腾的蒸笼里蒸桑拿 因为生活环境又闷又热,实在是难以忍受 所以古人一般称此时的热为“龌龊热” 正处于“三伏天”中“中伏”前后的大暑 就这样成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此时萤火虫会在枯草上产卵 浪漫的古人觉得生命是循环往复的 所以认为 这些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来的 (大暑三候之一候“腐草为萤”) 而因气温升高被炙烤的大地 则会从地底蒸腾起热烘烘的湿气 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大暑三候之二候“土润溽暑”) 湿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引发大的雷雨 (大暑三候之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之后 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全年雨水最多的时候 同时气温也攀升到顶峰 正式进入“雨热同期”的时段 大暑时节 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有“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笑哈哈”的谚语 夏季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雨水充沛 《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雨水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哦! 过多的雨水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因为此时台风频发,往往是狂风骤雨 极易导致旱、涝、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大概率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大暑天气的变幻莫测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因此百姓在大暑期间有“烧伏香”的习俗 以此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高温期间 人们为了消暑 达到迅速降温的效果往往容易贪凉 但常喝凉饮极易损伤人体阳气 可能会引发各类疾病 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适量饮用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煮成的茶水 谓之“饮伏茶” 希望以此达到清凉祛暑的目的 山西、河南等地有“晒伏姜”的习俗 此时将生姜切片或榨汁 与红糖搅拌在一起 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 食用晒好的伏姜可起到温暖保健的作用 能在一定程度上带走因湿气较大而产生的 人体内的病菌和寒气 除此之外 各地在应对高温时均有不同的吃食习俗 如台湾地区便有吃凤梨的习俗 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 说的便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且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同 故在此时吃凤梨 有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之意 广东地区草本植物仙草因具有消暑功效 所以会被制作成 名为“烧仙草”的消暑甜品,供人食用 大暑时节天气酷热,人体出汗较多 容易因身体缺水而虚脱 所以要尽量避免在这样的高温天气出行 以防中暑,如需外出则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多喝水、常食粥、多吃当季果蔬 以达到清热消暑的目的 大暑时节 运动时间在早上或傍晚为宜 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进行合理有效地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达到促进身体器官运作的目的 使身体具备抗击病毒、安然度过盛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