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作为肩负着开启秋季篇章重任的节气 它的到来不负众望地 使全年的降雨、风暴、湿度等气候特征 在此时趋于下降或减少 来到了一年中新的转折点 不过它的到来对于气温的改变幅度却很小 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热 距离到达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 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这是因为 立秋虽然在二十四节气中 代表着此时已经进入秋季 但它仍位于“三伏天”的“中伏”期间 温度的差别仅仅体现在早晚的温差上 这种早晚清凉 午后高温暴晒的短期回热天气 便是大家熟知的“秋老虎” 旧时除了通过观察星象 辨别二十四节气外 立秋到来时 官方代表太史官 还会在朝廷内高声奏报“秋天来了” 被移入殿内的梧桐树 便会随着他的呼喊声落下一两片树叶 因每年掉落的都很有规律 所以“梧桐落叶”成了官方认证的 代表秋季来临的物化标志 “一叶知秋”的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即“人们用落叶的现象来比喻 通过个别细微的迹象 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和结果”之意 可梧桐叶为什么每年都固定掉落呢 难道它和太史之间有“秘密交易” 实际上梧桐叶会落下 只是因为此时的阴阳之气得到了明显转变 自然界的万物随阳气下沉 而逐渐从繁茂成长的状态趋向萧索成熟 本就渐趋凋零的梧桐叶 就这样被干燥的秋风吹落 成了预示秋天到来的存在 此时气温变化虽然不大 但自然界中的风 已经能在闷热中带来一丝凉爽 与暑天的热风有了明显的区别 (立秋三候之一候凉风至) 早晚的温差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形成了日出前的雾气 (立秋三候之二候白露降) 逐渐凉爽的天气使感阴而鸣的寒蝉 开始不住地鸣叫 发布秋天到来的信号 (立秋三候之三候寒蝉鸣) 秋季来临时万物已渐次成熟 在古人的理念里“秋”所含有的“揪”之意 便预示着立秋是一个 与农忙相关的“动手”的节气 旧时每逢立秋之时 官方与民间皆会举办相关的祭祀活动 官方举办的活动名为“方” 即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一同去西郊迎接秋天 民间举办的祭祀节则名为“社” 旧时每逢播种或收获的季节 农民都要举行“社日节” 以此祈求土地神保佑庄稼茁壮成长 有个好收成 庄稼成熟收获后 一些居住在山区的百姓 会因活动空间的限制而将农作物 摆放在房屋前后及屋顶架上晾晒 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场景 逐渐衍变为 在立秋之日“晒秋”的传统习俗活动 同时,有些地区会在此时举办贸易大会 “秋忙会” 人们在集会上变卖牲口 交换生产用具、粮食、生活物品等物 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忙碌时节做准备 此时还有“啃秋”的吃食习俗 虽然内容都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 但各地的寓意却并不相同 如江苏地区的百姓 在这天吃西瓜有“不生秋痱子”之意 天津则有 “在立秋之时将酷热难熬的夏天咬住”之意 浙江地区的百姓则多将西瓜与烧酒同食 以此祈求防患疟疾 因人在夏日里多会出现 食欲不振、饭食清淡简单的情况 所以在夏季人多消瘦 而进入秋季之后 人们便会在立秋这天多吃炖肉等食物 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此举谓为“贴秋膘” 虽然秋天是“降温”和“天气高爽”的代名词 但因立秋还处于暑热的范围之内 所以仍需适当进行降温降暑工作 穿衣也不宜过多 只需在早晚出现温差时适时加衣即可 以免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 从而引发感冒等病症 此时仍处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 需要做到少吃生冷、寒凉食物 食物需经清水冲洗处理后方能入口 以防细菌进入人体 同时在生活中也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勤通风,多洗手,避免发生细菌滋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