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 是一年之岁首 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除夕”指的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这一天又被称为“岁除” 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其作为“年”的最后一天,与新年首尾相连 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民间对此日尤为重视 家家户户都会在此时除旧布新、张灯结彩 迎祖宗回家过年 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此为除夕时必须进行的“祭祖”习俗 事实上 旧时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并不是从除夕开始的 而是从腊月开始准备的 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对应的节日习俗 那么除夕之前一般会有哪些习俗活动呢? 一起来看看吧! 祭灶 民间一般会于腊月二十三/四日祭灶,此习俗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有载“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习俗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采购年货的过则被称为“办年货”。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到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故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求来年清吉。 贴年红 年二十八/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之一,其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了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以上习俗外 除夕时最重要的便是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桌上多会备有各类与吉祥话语相关的菜品 如“鱼”和“余”谐音 既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俗称菜头的萝卜也有祝愿来年有好彩头之说 龙虾等煎炸食物则是预祝家运如“烈火烹油”般兴旺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 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 后经历朝历代发展 除夕的前一天开始被称为小除,即小年夜 除夕当天则被称为大除,即大年夜 它的各类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成为了流行于汉字文化圈国家 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之间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