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kuàng)节
又称”姑姑节”、“翻经节”、“虫王节”等
关于天贶节的起源,有诸多传说 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女婿欲为父报仇杀死狐偃,幸得女儿通风报信才平安无事,狐偃自省深表悔恨,与女婿和解,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逐渐成为妇女回娘家的节日,称为“姑姑节”。 (图为安徽天堂寨第九届天贶民俗文化旅游节接姑娘回娘家场景) 二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便于农历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来各处寺院也保留了在这一天翻检暴晒经书的习惯,因此此节也被称为“翻经节”。 (图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晒经场景) 三说宋真宗赵恒为巩固皇权,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大礼,定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贶”便是赐予、赠送的意思。他还在岱庙扩建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如今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 (图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 四说康熙皇帝南巡扬州时,被突降的暴雨淋湿了龙袍,只得进寺庙避雨,待龙袍晒干后才离开。此后扬州民间便流行起“六月六,晒龙袍”的风俗,各家各户都在这天把衣物服饰拿出来晾晒,因衣物色彩缤纷,也叫“晒红绿”。康熙避雨晒衣的寺庙后来也改名为“龙衣庵”。 (图为晾晒服饰场景) 同时期还有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名叫朱彝尊,他在六月初六这天曾袒肚露胸的晒太阳,谓之“晒书”。此举正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在与朱彝尊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康熙封其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会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逐渐形成了“晒书节”。 (图为类似晒书场景,非朱彝尊) 五说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吉林省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而家庭主妇还有一项大事,就是制作“玻璃叶饼”用来祭拜虫王。后来“虫王节”祭扫活动渐渐没落,但家家仍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图为玻璃叶饼) 关于农历六月初六的传说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如江苏淮安、如皋地区家家户户都忙着吃麦子炒熟磨成的焦屑过节;山东临沂、临朐地区则需祭山神,祈求保佑林果丰收和人口、牲畜的平安;浙江象山地区的村民则备酒菜祭奠白鲎神(杨府神),否则此年的粮食就会欠收;浙江东阳地区则有农家祭谷神的习俗,此举被称为“六六福”。 (图为和入开水的焦屑) 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会举办隆重的聚会。如湖南凤凰、贵州松桃等地苗族男女盛装歌舞,俗称“赶歌节”;瑶家人要撒石灰、放响炮、贴对子,以祈求人畜无灾,五谷丰登;布依族人民在这天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祖先,敬盘古;瑶族宰鸡杀鸭开庆祝会后,全家动员暴晒棉被、衣服、箱笼等;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在“花儿会”上即兴作曲,放声高歌。 (图为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六月六场景) 了解了这么多传统习俗,你有没有意犹未尽呢? 既然提到了苗族“赶歌节” 不如再一起去看看“苗族古歌”的故事吧! (本故事系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为背景撰写的虚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最近全国各地天气阴晴不定,暴雨如注,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出行。遇到天朗气清,阳光充足的日子要记得晒晒被子,抖抖衣服,杀菌又除螨。 疫情有反复,防护不能少,勤洗手,多消毒,健康安全才有保障~ (本文为“画说传统”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画说传统”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