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七夕节 其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等 其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古人认为七姐(织女星) 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 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所以选择在她诞辰这天举行庆祝活动 由此诞生了七夕节及配套的一些习俗活动 (图为“穿针乞巧”习俗) 还有一说 讲述的是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 在古代的星宿体系中 “牛宿”由6颗星组成,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 一上一下,很有特点 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 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而“织女星”则位于牛宿的北部 人们便将“牵牛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周朝的《诗经·小雅·大东》中便提及 “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由此可见 古人早已认清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 并做了记载 姓名:牛郎星 小名:牵牛星、天鹰座α 星体背景故事:牛郎星位列全天明亮恒星第十二。在星空观测中,位于夏季大三角中一角。它和天鹰座β、γ星的连线正指向织女星。 其距离地球约16光年。 姓名:织女星 小名:织女一、天琴座 α 星体背景故事:织女星是除太阳之外,第一颗被人类拍摄下来的恒星;第一颗有光谱记录的恒星;第一批经由视差测量估计出距离的恒星之一;曾是测量光度亮度标尺的校准基线;是 UBV 测光系统用来定义平均值的恒星之一。 其距离地球约25光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颗星体之间 虽然看上去不远 但相差了约16光年的距离 即使是最快的光在它们之间走一遭 也需要16年的时间 所以,按星体位置来看 牛郎星和织女星几乎是完全不可能见面的 更别提每年七夕的时候都能相遇了 但浪漫的古人偏偏创作出了大量的故事 以文学形式拉近了它们之间的距离 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中便有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 讲述的便是流传最广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下面一起跟着漫画去看看这段故事吧! “七夕节”就这样逐步从拜祭七姐的节日 转变成了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象征爱情的节日 那么在这一天 民间又会举行哪些有意思的活动进行庆祝呢? 喜 蛛 应 巧 “斗巧”是七夕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 除了上文提及的“穿针乞巧”外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 还记载了一种古人“喜蛛应巧”的习俗 文中提及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便是指事先将一些瓜果食品 (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 放在果盆上 "穿针乞巧"后 大家便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结网 谁先发现便预示着大吉大利 投 针 验 巧 同时,“穿针乞巧”也在发展中形成了变体 即“投针验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提及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便是指在七夕前一天准备一只倒入"鸳鸯水" (白天和夜间分别取的水混在一起) 的面盆放在露天地方过夜 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照晒 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将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 此时针不会下沉,水底会出现针影 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 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 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 便是"得巧" 祈 求 姻 缘 按照民间传说 “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 “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 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 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未成婚的女子则会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 希望自己能拥有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同时也祈求织女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图为某地用于祈愿的许愿树) 除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习俗之外 七夕节时亦有各类饮食习俗 一般都统称为吃巧食 用“巧”字形象地道出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 表达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 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图为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巧果”,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之一)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 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 节日文化和节日习俗发展至今已较为完善 同时也辐射了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 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图为日本某地七夕祈福活动场景) 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作为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 其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为“画说传统”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画说传统”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