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也是冬季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礼记·月令》有载 “仲冬之月,鶡旦不鸣” 便是指此时天气寒冷 一种名为“鹖旦”(同“鹖鴠”)的鸟类也不再鸣叫 (大雪三候之一候鹖鴠不鸣) 虽然这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 但古人常说“盛极而衰” 所以此时也是阴气即将消退 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 老虎就会因为感受到了阳气的到来 而开始有求偶行为 (大雪三候之二候虎始交) 别名为“荔草”的马蔺(lìn)草 也因感受到阳气的到来而萌动出芽 (大雪三候之三候荔挺出) 大雪是典型的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与小雪时相比气温更低 降水量也逐步增多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落下后产生的自然现象 只会在很冷的温度下出现 所以大雪的到来并不特指降雪量会自此增大 而是指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 同时 降水形态也脱离了雨雪交替或雨雪混杂的情况 变成了单纯的降雪,并开始有积雪出现 冬雪对农人而言十分重要 因为天气寒冷后积雪覆盖大地 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 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 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而积雪融化时又可为土壤增加水分含量 为作物提供了春季生长的条件 另外 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 具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所以农家也有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说法 但降雪过多、积雪过厚时 雪层维持的时间也会过长 这样不仅不能给各行各业的作物提供有效的养分 而且会致使冬作物 畜牧业和林木生产、农业等受损 所以在降雪过多时还是应及时做好清扫工作 以免适得其反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 大范围的降雪主要还是出现在北方地区 较南方的地区在此时 则多会因为高空冷层的雪花降到中层融化成了雨 又降到低空冷层 形成了雨滴落在物体上结冰后产生的“冻雨”景象 而西北和长江流域空气中的湿度仍然较大 所以寒冷的气候可以直接 将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物体上的白色冰晶沉积物 这就是“雾凇”现象 北方地区因气温更低 所以河里的水多会被直接冻上 便形成了“千里冰封”的自然景观 所以北方也有在大雪时“观赏封河”的习俗 大雪到来时 太阳直射点已快接近南回归线 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白昼的时间越来越短 三餐之间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所以极易给人一种要在厨间连做三餐的感觉 大雪时节也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如我国鲁北地区的人们 在此时便有“喝红薯粥”的习俗 红薯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10余种微量元素 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是有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食物之一 极适合冬天食用 所以旧时鲁北地区的人们在大雪之后 便不再到处串门 而是多待在家中喝暖乎乎的红薯粥 冬天来临时 各地饴糖作坊都开始趁粮食收藏入库时 制作可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的饴糖 提供给走街串巷的“糖儿客” 所以此时也是众人 拿家中用不到的旧物“兑糖儿”的时刻 民间常言冬天进补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使身体畏寒的情况得到改善 所以此时亦有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和易于消化的食物用来“进补”的习俗 此时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低 所以应多选择贴身保暖的衣物 以增强身体保暖机能 夜晚时则更应注重及时增添衣物 使四肢暖和,避免引发疾病 但也不能因天气寒冷而闭户不出 应当按需出门进行适当运动 增强抵抗力 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防控疫情方面则要注意 若要出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 应提高防范意识,缩短停留时间 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生鱼、生肉等食品原料的机会 回家后及时清洁双手 并对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要坚持健康饮食、作息 储存和加工食物时 应注意及时清洗砧板、菜刀、餐具等物 避免造成细菌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