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宋朝的全能型选手
写诗、作画、书法样样都行
玩啥啥出彩,干啥啥优秀
相较于一些一辈子都藉藉无名的诗人 苏轼在成名之路上 简直就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存在 不仅有父亲和兄弟的美名加持 (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很有才能的诗人,他们三人被合称为“三苏”) 而且第一次参加科考时 过人的才华就得到了关注 当时已有文豪之名的欧阳修等人 对他所写的文章赞不绝口,并多番追捧 很快苏轼就成了宋朝诗文届 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并顺利走上了入朝当官的通道 不过他当官比较有特色 他在任的时候并不参与朝堂内斗 当时正处于新党旧党为变革闹得不可开交之时 两方都想拉拢苏轼加入自己的阵营 但苏轼却觉得他们有这个吵架的功夫 不如花点时间为百姓多干点好事儿 所以谁都没搭理 而且他也不闲着 看见谁干的不好就说谁 于是不出所料地得罪了很多人 所以他一直活在被贬的路上 而且任职的地方越贬越偏 不过苏轼这个人相当乐观 他觉得贬官没啥,只要自己还是个官就行 于是还是快乐地当着他的小地方官 没事儿旅旅游,写写文章啥的 但他写文章也写出问题来了 元丰二年(1079年) 苏轼刚被贬到湖州 就给朝廷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本意是想告诉朝廷自己顺利到湖州上任了 但时任御史的何正臣等人 却在此时上表弹劾苏轼 说他这篇文章里的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 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的诗文为证 这件事情很快就发酵了起来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于是苏轼还没在湖州待上两天 就马不停蹄地进京接受调查了 史称此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 后来又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从黄州被贬到汝州去当团练副使 要说苏轼这心态是真好 被贬成这样了路过九江的时候 还不忘去当地的著名景点庐山玩两天 和他同行的好友知道苏轼之才 便说他这次来玩一定要在庐山写上两首诗 但苏轼呢,可能是经历了“乌台诗案” 对写诗的事儿把控就比较严了 一听好友这么说赶忙用李白之名来推脱 表示已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珠玉在前 自己无论怎么写都是班门弄斧 所以这次就只观景,坚决不写观后感了 但苏轼在庐山景区的时候是看这儿也满意 看那儿也满意 心下一痛快就把什么“乌台诗案” 《望庐山瀑布》都抛诸脑后了 本来一首诗都没打算写的苏轼 就这样写了一二三四五六首诗 最后还不过瘾地出了一首 对这两天写的诗做了总结的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与一般的写景诗还有所区别 它另辟蹊径 虽然主要也是为了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但重在借景说理,语浅意深 从“身在此山中”引出的不识山中景色 到“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从而引发了从不同角度看不同事物 能得到不同结果的结论 中心思想就这样变成了从哲学的角度 探寻庐山景色 展现了宋朝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的特点 引发了时人的追捧和热议 而这首诗最终也和《望庐山瀑布》一同 成了庐山景区的黄金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