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惊/蛰
惊
蛰
春雷响
万物长
三
候
鹰化为鸠
二
候
黄
鹂
鸣
一
候桃始华
惊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 据说是因为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 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惊蛰从字面来看指的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 所谓“春雷惊百虫” 惊蛰因此便有了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说的便是惊蛰时期的物候特点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 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时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 相关的民间谚语有“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 那么,惊蛰时都有什么样的节气习俗呢? jì 祭 bái 白 hǔ 虎 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人若犯之便会在这年之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便是指拜祭时用纸绘制的白老虎,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méng 蒙 gǔ 鼓 pí 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希望通过顺应天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hī 吃 lí 梨 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处于乍暖还寒的时节,此时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还要防止人体因气候比较干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现象,所以民间素有惊蛰时分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方式吃梨的习俗。 因惊蛰时天气回温 冬眠中的蛇虫鼠蚁会因此醒来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 人们还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 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据说此习俗后又逐渐发展为“打小人” 以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习俗 山药枸杞蒸鸡汤 做法:鸡腿洗净,斩块;山药切片备用。锅内放水后加入鸡块、料酒、冰糖、胡椒粉用中火煮开,撇去浮沫,煮10分钟后关火,将鸡块捞出,放清水中洗去血沫,沥水。最后将所有材料放入大碗中,倒入鸡汤,放少许鸡粉,加盖入蒸锅中,用旺火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补肝益血,健脾养胃,清肝明目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 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 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 冷暖变幻无常 因此“春捂”尤为重要 此时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以免感冒 另外,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 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故要多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 预防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时亦属肝病高发季节 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