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南宋正和金朝打得不可开交
辛弃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当时辛弃疾的祖父正在金国任职 辛弃疾虽是汉人,却恰好出生在金国领地内 辛弃疾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和“爱国”有关 他和祖辈都期待着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的那天的到来 辛弃疾二十一岁那年 长期受金朝压榨的汉族人民终于忍不了了 他们在金朝发动南侵战争时发起反抗 辛弃疾觉得自己期待的时机终于到了 就聚集了两千人 也参加了一支起义军 虽然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但当时的皇室皆赞许辛弃疾起义时的英勇行为 辛弃疾在起义军中的出色表现 顺利让当时的南宋朝廷注意到了他 同时他们也对收复失地表现出了一定兴趣 于是,辛弃疾开始在南宋朝廷任职 并打算趁此机会大展宏图,实现抱负 他趁着新官上任 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 认为洗雪国耻指日可待 但辛弃疾还是太年轻 他的建议书虽然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但是南宋朝廷怯懦、畏缩,没人想去伐金 朝廷看到他这么努力 觉得这一定是个有实干精神的好苗子 于是就派辛弃疾去各地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去了 辛弃疾是个好官 他任劳任怨、刚正不阿 本来很快便能走上人生巅峰 可这样的性格在南宋朝堂上一点都不讨喜 他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 都遭到了不少人的反感 这些皇族、官员为了保全自身利益 就说辛弃疾是从金朝领地返回南宋的 认为他入仕的动机不纯 所以,辛弃疾的仕途还没走多远 就因弹劾而被撤职闲居在家了 被迫退休的辛弃疾就这样 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闲散日子 就在辛弃疾失意之时 他的同朝好友陈亮(陈同甫)因为主张抗金 在朝堂内混得也不大行,不久也返乡了 后来两人在上饶见面 互诉关于抗金的思想抱负 两人分开后又往来信件写诗互赠 诗作多展现二人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 和壮志难酬的思想情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