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阳
花
鼓
分类:曲艺
地区:安徽省凤阳县
年龄:六百多年
特点: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 它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 有凤阳"一绝"之美称 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凤阳花鼓演出)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表演形式是 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 边舞边歌 历史上的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 一般认为其形成于明代朱元璋时期 (图为著名曲目《凤阳歌》) 朱元璋是什么人物呢? 朱元璋 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幼名重八 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明朝开国皇帝 一种曲艺形式的形成、传播与皇帝有什么关系呢? 一起去看这段故事吧 (注:本故事以史实为基础编撰创作而成,存在虚构成分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 一人击鼓,一人敲锣 表演者口唱小凤阳花鼓调时 花鼓小锣便作伴奏乐器 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 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 《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图中表演者所用伴奏乐器为花鼓、小锣) 20世纪50年代初 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伴奏乐器加以改革 去除了小锣 改为小鼓伴奏演唱 花鼓小巧玲珑 鼓面直径三寸左右 鼓条为两根1.5尺左右的细竹根 演奏时表演者单手执鼓 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 "双条鼓"由此得名 (图为“双条鼓”)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有载 "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 曲目有近百种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花鼓》 通过学习和欣赏凤阳花鼓 不仅可对安徽的民歌音调 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 而且可以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