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
斋
俚
曲
分类:传统音乐
地区:山东省淄博市
年龄:三百多年
特点:运用白话及方言口语讲唱故事,具有通俗性
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 将自己创作的唱本 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 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学体裁 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 (图为聊斋俚曲演出) 聊斋俚曲是借用当时流传的 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作为曲调演唱的 (因作品中未附曲谱,仅靠口传 至今只凭录音整理记谱十数首) 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 故称"聊斋俚曲" 也有人称之为"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现存曲目作品集) 那它的创始人蒲松龄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蒲松龄 → 1640年6月5日 | 1715年2月25日 字留仙,一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为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名震一时 后屡试不第 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 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 还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了三十余年塾师 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图为蒲松龄所著小说《聊斋志异》节选) 蒲松龄曾以数十年时间 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 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作出批判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任教的毕家是豪门贵族 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 蒲松龄便在这里完成了大部分俚曲的创作 下面一起去看看这段故事吧 (注:本故事以史实为基础编撰创作而成,存在虚构成分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聊斋俚曲 自清代发展至今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每逢正月十五 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 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 王银匠、仙姑彩鸾、狐精施舜华等 到城区、乡镇演出 至于 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 "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 写成的俚曲 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 更是老少尽晓,随处可闻 聊斋俚曲 是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 其不仅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 而且独特的魅力亦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 单以戏曲为例 将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 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聊斋俚曲的编写 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 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 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其取材方面与方言俗语的运用 更是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许多著名剧目演出经久不衰 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