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

年龄:一百多年

属性:地方传统曲艺

特点: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

历来有三种传说


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图片


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

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


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

流落乡间时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

编成山东快书演唱


他的表演方式很"土"

没有服装和乐器

只是斜披一件大褂

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


但他有绝活

就是武功架子好看

后《武松传》也成为了山东快书的基本剧目


图片


赵大桅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人

祖籍山东济宁

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


他是个落魄文人

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


起初他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

后来吸收山东大鼓的"窜铜腔"

编成山东快书演唱


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作为伴奏乐器

后来演变为山东快书的鸳鸯板


图片

(图为鸳鸯板)



据传承艺人推断


山东快书的起源

比较可信的说法为清代道光年间傅汉章说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段故事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本故事以史实为基础编撰创作而成,存在虚构成分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山东快书的表演为站唱形式

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


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图为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

演唱书目《快活林》)


山东快书演出不受场地的限制


无论是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还是街头巷尾


一个或几个演员

均可随时用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出


在瞬间就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图片

(图为艺人表演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深受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