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琴
别称: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
年龄: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分类:属于八音中的“丝”
特点: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造型优美 常见的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列子式、 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剑式等 主要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 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 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 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 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的造型前广后狭 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 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被称为文、武二弦 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 象征闰月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 《琴操》载:"伏羲古琴 作琴。"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 :"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后《诗经》也出现了大量关于琴的文字记载 从先秦时被用作于伴奏和演唱的琴 到两汉时期蔡邕著《琴操》专门介绍早期琴曲 还有琴风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一不讲述着古琴在历史上的盛名 后隋唐时期虽琴风稍落 但宋元时期却达到了历代爱琴的顶峰 不仅出现了明确的流派传承 而且北宋的古琴制作亦发生变化 制作出了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的古琴 琴身扁而长大 尺寸大于传世唐琴。 明清时期,古琴流派纷呈 是开始大量刊印琴谱的时代 明代造琴盛况空前 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 好琴者甚多 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近现代时期 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 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2003年11月7日 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5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 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的琴曲主要分儒家琴曲与道家琴曲 现有十大名曲流传 《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阳春白雪》、《潇湘水云》、《阳关三叠》 《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醉渔唱晚》 其中琴曲《高山流水》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同样有名的还有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 是一种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的演奏方式 左手的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打、摘等 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吟、绰、注等 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 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 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 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 从而形成了古琴特有的演奏风格 广受大众喜爱